close

台灣父母做得好嗎?

下載  

今年七月,《讀者文摘》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,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。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。評比刊出後,引起諸多討論。

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?《天下雜誌》此次的「家庭教育大調查」顯示,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,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。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,《天下雜誌》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,國小四~六年級的學生,以及學校老師,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。


放學後的生活:補習

家庭教育,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。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,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。調查顯示,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,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。待在那裡的時間,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。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,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,超過三小時以上。這群「教改世代」的國小學生,補習的「行程」看起來並不輕鬆。三成七只補一科,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。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,近五成的孩子,週末假日也要補習,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。

近五成的家長,每月花在補習班/安親班的支出,平均在六千元以上。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,將近一半的家庭,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,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。教改這十年內,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,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。「沒辦法,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,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。」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。你問孩子,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?超過五成的孩子說:不喜歡。


家庭相處,時間充裕,內涵貧乏

單就時間來看,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。近六成的家長,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;超過五成的父母,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;超過七成的家庭,會一起共進晚餐。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,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;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。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,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。超過七成的父母說,每天,或常常和孩子聊天。

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。只有不到七%的孩子,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。超過七六%的孩子,「偶爾」、「從不或很少」跟父親聊天談心。也只有近二○%的孩子,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。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,半小時以內居多。而聊天的話題,都是以「學校課業」和「學校生活」為主。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,卻是「心情和情緒」。


親子共處時,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?

三成五的小孩說:看電視。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:做功課。受訪的家庭中,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,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,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。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,前三名是:戶外旅遊、逛街買東西,以及打電動或上網。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,調查顯示,親子相處時間充裕,但是只是「在一起」,卻沒有深度的互動。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,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,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,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,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,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。

學校老師發現,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,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、一起做家事,或參與社區聚會,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,有很大關係。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,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,比例遠高於母親;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、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,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。孩子最信任的人,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,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。高叔貞強調,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,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。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,好媽媽,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,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。

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,從問卷中,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,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。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「少數」。調查中,一三.四%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,一四.四二%的孩子,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。不快樂的原因,以「爸爸媽媽不了解我」居首。「近一五%的比例,如果乘以總人口數,就非常可觀,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,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?」高叔貞認為,少數的需求,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。


家庭教育:想要與需要的落差

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,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「不得已」。家長認為,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,分別是: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、品格與價值觀、與人相處的能力。但是問家長,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?排名第一的,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。遠遠超過「應當」關照的品格、人際關係等能力。如果經濟許可,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「愈高愈好」的學歷。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,學歷愈高,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。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。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:身體健康和安全,以及課業升學。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:心情和情緒。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,還是「課業升學」居首。可見課業成績,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。


家長的矛盾,深受同情,卻似乎無解。

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,多數家長都知道「應該」怎麼做,以及「想要」怎麼做,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、成績的教育環境,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,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,把精力都放在「需要」的成績上。可以苛責父母嗎,恐怕也很難。家長和孩子的焦慮,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。「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,而不只是教改,所有父母那麼焦慮,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,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,他也沒有太多選擇……,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,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,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,怎麼有可能教改?」精神科醫師、作家王浩威說。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,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:老師,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,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:不滿意。


老師的不滿、家長的求救

老師們觀察,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,最主要的三大問題,分別是:家長沒有時間、家長價值觀偏差,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。老師認為,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:品格與價值觀、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、以及自我情緒管理。而培養上述能力,超過八成老師認為,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。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,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,一成七的老師說,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。只有五.五%的老師認為,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。鄭石岩觀察,從問卷中可以發現,品格教育,大家都覺得重要,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,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,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。

老師認為,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: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、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,學習更多相關知識,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。老師認為,「時間」是家長最大的困難,但是家長自己卻說,「時間」不是問題,方法和知識才是。家長調查中,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,前三名是: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、不知道怎麼教、不懂管教方法,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。


台灣的父母,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。

近六成的家長認為,台灣的企業或公司,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。超過八成的家長,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。「企業的目的是獲利,目前企業的做法,就是殺雞取卵,榨你十年,然後讓你提前報廢,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,」黃迺毓直言。而政府呢?「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,」致力於落實「家庭教育法」的黃迺毓說。如果可以重新選擇,再來一次,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。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,會發現,父親願意的比例,遠高於母親。

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,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。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,分工的傾斜,支援的缺乏,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。「從這份問卷,我看到家長、老師都在求救,」黃迺毓強調,不論品格或價值觀,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。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,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。遑論父母。美國學者提出「生態理論」,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,學校、教會和社區,提供「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」,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,共同分擔責任。

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,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,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。「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,實在是強人所難,誰來教父母呢?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,就理應被要求、譴責?」黃迺毓強調,「家庭教育法」必須落實,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,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。


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,只是需要幫助!

一位母親的告白: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?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,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,念書是一輩子的事,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,才是關鍵。但是我這樣的態度,卻隨著孩子的成長,逐漸受到挑戰。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。但我不能適應的是,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,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。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,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。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,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,但是過程中才發現,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,我的想法,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。

後來我也屈服了,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。因為你作為父母,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,告訴她:沒關係,我們只要快樂就好。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,她在家庭之外,學校裡老師、同儕的眼光,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。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,不能矇著眼睛說,我們自己快樂就好。我的孩子也變了,她原本散散的,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,都會帶著教科書,我會提醒她,有這個必要嗎?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。這就是目前教育環境脈絡裡存在的現實,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家庭,去對抗整個社會、環境的挑戰?

 

補充相關訊息:營造美好親子時光 


讓小朋友有和父母共同付出的經驗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可以讓小朋友確認自己對「家」的價值,也在付出的過程,得到自我的認同與家人的回饋……


〈永遠的思念〉母親踩縫紉機 畫面深留心中     文/田珍


前往服裝材料行購買物品時,恰見一張海報,記載「服裝修改班」招生事宜。這不是長期以來想參加的課程嗎?於是馬上電話報名。授課老師畢業於服裝科,擁有10餘年服裝修改經驗,現雖改行,但不捨一身縫紉好功夫,於是開班授徒並希望協助家庭主婦培養一技之長。授課過程中,她不經意地詢問學習動機為何?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婦女,長期以來鮮少從事家務,至於日常生活事務(如:三餐、打掃及小孩照顧等)也多以金錢委託他人打理,在這種生活型態下,怎會抽空學習衣服修改呢?

我想出許多理由回答,如:「從小到大看著母親為家人修改縫製衣服,所以也想學習這項技藝」;「我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,也想如我的母親一樣,為孩子修改服裝」;「母親在世時,常自行修改衣衫並穿著合宜搏得讚美,我也想如此」;「小時候見母親繪圖打版及踩著縫紉機,對時裝製作已有基本概念,所以學習衣褲修改應是輕而易舉」……。天啊!說完後才驚覺,參與課程的出發點,居然都是來自於母親。

她雖已不在人世多年,在世時,母女也常拌嘴鬧彆扭,但她的所作所為居然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下一代,而且是一輩子的事。這個事實說明了母親對小孩的影響是深遠的,至於長期投入職場的我,是否會因忙於工作而錯過與孩子相處的機會?會不會因無共同的生活記憶而成為一個無影響力的母親?這些提問,不僅點醒我,不要小看母親的角色,同時也提醒其他的職業婦女,該重新調整家庭與事業之間的配當了!


〈親子同樂〉創造共同回憶 就是美好     文/趙文德


今年七月,全家人一起參加花燈製作研習,大家分工合作,一起忙上忙下!為了找合於主題的布,我們花了三個晚上,在街上繞來繞去,終於找到合適的替代品;在綁束帶的時候,大家的手幾乎都起了水泡,當我們的作品在最後一刻完成時,大家都很累,卻都莫名興奮,因為在這個作品中,除了作品本身之外,更融入了全家的希望與寄託,雖然這件作品在比賽中,並未能得到獎金,卻為我們的親子關係,留下最美好的註記!在討論親子關係的問題,總有人不斷的思考,到底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,是「質」重要?還是「量」重要?

大部分的父母,都知道要留時間陪孩子,但到了陪孩子的時間,卻是把電視或電腦打開,一起在電視節目前,把大部分的時間耗掉了!自己身為父母,也時時在思索上述的問題,幾次閱讀自己小孩的作文,發現平常一般的生活瑣事,孩子並不太在意,但當親子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,記憶是鮮明而持久的!像是去年全家去南投農場露營,小朋友自己討論物品清單,全家一起計畫、一起搭帳篷、一起煮泡麵以及一起被蚊子咬,雖然不是一趟「舒服」的旅程,卻是孩子心中歷久彌新的回憶!

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可以利用活動或事件,讓小朋友有和父母共同付出的經驗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可以讓小朋友確認自己對「家」的價值,也在付出的過程,得到自我的認同與家人的回饋;從家庭動力來看,共同付出的歷程,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,進而對家庭產生向心力;其實在創造回憶的同時,「身教」也悄悄的在潛移默化,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與做法,絕對是小朋友師法的對象!「創造親子的共同回憶」其實很容易完成,像是昨天傍晚全家騎著腳踏車,到隔壁鄉鎮的大賣場,享受美味的冰淇淋,回程卻遇上西北雨,只見4個人,在大雨中奮戰!

當回到家時,大兒子馬上衝到樓上,拿了相機下來,原來他要記錄這個歷史性的一刻,我們4位「風雨中的英雄」就全身濕漉漉的站在腳踏車前,在閃光燈下,留下了美好的回憶!父母的角色,是生活的藝術師,也是子女品德的雕刻師,如何讓孩子對家庭產生認同,「共同的記憶」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元素!你可以在和子女一起討論,設定共同目標,只要全家一起付出、一起經歷的事件,都將成為親子間美麗的回憶,讓我們一起加油吧!


〈同床共枕〉睡前報新聞 滿足求知慾     文/小丸子


我的孩子雖然已經國小三、四年級了,但是到現在我還是維持跟他們同房共眠的習慣。乍聽之下,可能以為我捨不得離手,其實是為了方便跟孩子聊聊天說說話。平常孩子課業多,而我也常為了家庭工作兩頭轉,實在是沒什麼機會跟孩子好好說話。而這個年紀的孩子急於吸收新知、探索大人的世界,自己又怕他們囫圇吞棗,於是有了睡前「新聞報導」的誕生。我每天會瀏覽及過濾適合他們的新聞,這些新聞可能是科學新知、醫藥知識、社會話題、也可能是新奇事物,我總是以他們能理解的程度來播報,之後接受這些小聽眾提問,然後再解答或機會教育。

面對他們天馬行空的提問,有時候會覺得孩子真的長大了,有時候又叫人啼笑皆非;而他們也很期待每日一回的「新聞報導」,總是攬著我,要我這個主播多報導幾則新聞,好滿足他們的小腦袋瓜呢!從襁褓期的「搖籃曲」、幼兒期的「睡前床邊故事」到現階段的「新聞報導」,這些都是讓我跟孩子們感情持續加溫的好方法,相信也是我們日後最溫馨有趣的回憶。

 
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0/new/nov/30/today-family1.htm

arrow
arrow

    Ann58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